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朗星无人机公司联合航空工业618所、中电54所、航天773所、西工大等单位研发的大型货运无人机AT200自2017年10月完成首飞后再传捷报,于10月26日成功完成了异地转场飞行试验,是AT200货运无人机研发的重要里程碑。
凌晨6:03,AT200无人机从蒲城内府机场起飞,爬升到安全高度进入预定航线,飞越地形复杂的秦岭山区,于7:26降落在丹凤机场,完成货物装卸和检查后于8:30重新起飞,10:19安全返回蒲城内府机场,随后自主驶入停机坪,标志着异地起降试验圆满成功。过程中飞行高度达到5100米,单程航时95分钟,全程地面遥测信号正常,飞机飞行平稳起降顺利,航迹跟踪精确,各系统工作状态良好,圆满完成预定考核指标。
此次飞行在去年首飞的基础上实现了三项突破:第一,研发团队进一步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系统优化,先后完成了本场驶入驶出试验、恢复飞行试验以及5000米高空综合性能飞行试验等,实现了完全自主的一键式驶入驶出和起降功能,使系统更加高效与智能化;第二,秦岭作为我国南北的分水岭,海拔高,气流多变,飞越秦岭山脉对无人机飞机平台、飞行控制稳定性以及数据链路通讯等提出挑战,且降落机场附近有山体和建筑影响,净空条件差,此次飞行成功验证了AT200在复杂空域、复杂地形下的飞行与起降能力;第三,通过加装航管语音电台、ADS-B广播监视系统、北斗卫星通信系统等设备,在空中完成了地面站控制权交接和定位导航系统切换等工作,并实现了货物运输,验证了未来实现商业营运的可行性。
大型货运无人机要像有人机一样投入商业运行,必须经过型号的适航取证,目前国内外尚未出台无人机的相关适航标准文件与适航先例。AT200无人机已经率先申请开展中国民用航空局的无人机适航审定试点工作,根据AT200无人机的实践,总结提炼无人机适航技术标准、符合性方法和验证试飞技术,积累经验,为探索民用无人机适航审定管理和技术路径、形成我国自主无人机适航标准迈出了第一步。
AT200货运无人机自首飞以来,持续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面向国家政策牵引与市场需求,结合自身优势与中科院的先进技术,致力于推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高科技无人机产品,AT200智能无人机的研发是一次大胆尝试与创新突破。此次转场飞行试验,不仅成功验证了飞机的异地起降综合能力和长距离、跨山区复杂地形的飞行能力,同时还实现了飞机自动驶入驶出功能、空管应答以及ADS-B广播自动监视等功能,是在去年基础上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大型货运无人机研发过程中的重大突破。
新闻动态